经济日报:以心交心 以情暖情 -凯发备用app

经济日报:以心交心 以情暖情

——中国邮政集团北京东四邮政支局真情服务群众采访记
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理2019-04-17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邮政集团北京东四邮政支局,是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邮政局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四邮局以“用户就是亲人”的情怀,谱写了一曲“人民邮政为人民”的赞歌。

  虽历经数十年的斗转星移,但东四邮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职责和使命从来不曾改变。这里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等80余项荣誉称号,被誉为京城邮政服务的“亲情驿站”……

  记者日前跟随北京东四邮局投递员刘小梅,走街串巷,投送信件,感受东四邮局与用户“连筋骨、通血脉”的亲情服务。

  4月12日天刚亮,刘小梅就已到达单位。分拣包裹、整理信件、包装上车……不到9时,刘小梅骑上绿色的邮政专用电动车,开始了一天繁忙的投递工作。

  “阿姨,您的报纸到了!”一声清脆的声音划破了胡同的寂静。用投递的行话说,这叫做“喊报”,即用高亢的嗓音,通知居民们报纸到了。

  这项举动,东四邮局的投递员们传承了数十年,已经成为邮局的传统和符号。可能有人要问,过去没有电话、手机、门铃,投递员们“喊报”,现在通信手段这么发达,“喊报”还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东四邮局投递部主任霍守纪也是一位老投递员,2002年年左右,他在地安门做投递工作,后来调到东四邮局。他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东四邮局管辖的近9平方公里区域内,有很多老旧四合院,尤其是北新桥地区,上年纪的独居老人特别多,他们很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关爱。因此,‘喊报’不光是为了送报纸,更主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

  今年94岁的兹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兹奶奶有多名子女,但是他们的年纪也都不小了,有的还重病缠身。因此兹奶奶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自己度过。

  “去年10月份老伴去世,我每天以泪洗面。多亏了小梅,她送报纸时,都进屋来看看,有时候还帮我做做家务,时常给我带些水果蔬菜。”兹奶奶说,“我特别希望能有人陪陪我,小梅就像我的小闺女一样,看见她我心里就踏实。”

  离开了兹奶奶家,刘小梅加快了送件的步伐。“还有十几户没送,老人们生活都很规律,上午就喜欢晒着太阳看报纸,我得赶紧给他们送去。”刘小梅说。

  北京的胡同错综复杂,但是哪条胡同和哪条胡同相连,怎么走最近,每条胡同里有几户人家,每户订了什么报纸,刘小梅都熟记于心,“每一趟出行送报送件,脑海里都要事先规划出最近的路线,先去哪后去哪,怎样最节约时间”。

  来到八宝坑胡同14号,这里住的是一对88岁的老夫妇。老爷子满头银发,风趣幽默。看到刘小梅来了,他急忙把她请进家里坐。

  “大爷,报纸给您拿来了。您们都还好吧?”刘小梅问。

  “我们都挺好,准备做午饭呢。”老爷子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从上世纪50年代就住在这里,经历了多代邮递员,如今是小梅每天给他们送报,“看到邮政的人,就觉得很亲切,几天不见就惦记着”。

  霍守纪告诉记者,北新桥地区有20条道段,每条道段由一人负责,一天要跑5到8趟,每趟1个多小时。投递员都是早出晚归,非常辛苦,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都把邮局当成自己的家,把每一位用户当成自己的亲人,“每户居民家里什么情况,有什么习惯和要求,都熟记于心。联系电话都记录在手机里”。

  “‘用户就是亲人’,这句话不仅是服务口号,也是我的座右铭。我把胡同里的每一位居民看成是亲人,真情为他们服务,他们也把我当做家人一样关怀。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刘小梅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