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成功找方法
——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邮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总经理戴奕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新研发中心总经理戴奕忙碌又有收获。
工作调研、实验验证,他全年累计出行50余次,飞行5.7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空中飞人”;自主创新、设计方案,他的团队成功拿下湖北省鄂州市花湖机场集成服务项目,打破大型物流机场集成由国外垄断的历史;攻克难题、科技赋能,他的团队设计的全新自动化、智能化工艺设备在北京、广州投产,实现了邮件处理主要流程无人化的新突破。荣获202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戴奕可谓实至名归。
作为中国邮政主责主业的寄递业务,其自动化、智能化、集中化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身为一名“80后”科研人员,戴奕多年来主持研发了多种物流、物联网核心科技设备,服务邮政寄递业务、物流行业的发展,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邮政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是戴奕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秉持这样的拼劲和不畏难的心态,他摸索出了一条科研创新的有效路径,从众多邮政青年科技人才中脱颖而出。
迈开步攻坚
作业环节多、用工数量多、处理流程不畅是寄递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戴奕带领团队把解决问题作为科研创新的出发点,对卸车、初分、供件、集包、大件分拣等环节逐一攻坚,实现了邮件处理主要流程无人化。
“北京综合邮件处理中心分拣机配备三期工程、广州华南陆运集散中心二期工程是中国邮政全新投产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处理中心。”戴奕向记者介绍,新处理中心在卸车环节首次采用了异形件视觉识别剔除系统,效率可达3600件/小时;在总包开拆环节后首次采用了小件单件分离设备,实现无人供件,达到3500件/小时,而人工供件是1400~1600件/小时;在矩阵细分环节采用了大件单件分离设备,省去人工理货环节,最高效率可达4200件/小时。以北京邮件综合处理中心为例,原异形件剔除、理包、人工拉包等环节的无人化使平时每班次减少150多人,最多时减少200余人。2020年“双11”前夕,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爱力调研北京邮件综合处理中心,对分拣机配套设备发挥的明显成效表示肯定。
“我们在工艺装备和邮件全环节处理上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核心设备都是中邮科技自主研发的最新成果,是邮政依靠科技赋能提升作业能力、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最佳实践。”戴奕说。
不仅如此,戴奕主持的科研项目也屡创佳绩。他主持科技部mpf混合型分拣机研发项目的整体方案设计,攻克了大功率无线供电、小缝隙无接触驱动等诸多技术难题,被中国快递协会鉴定为“系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多个部委联合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戴奕负责研发的射频识别硬件系统,重点攻克了柔性材料上微波段全向天线阻抗匹配设计及量产工艺问题,在邮件质量跟踪、车辆管理、容器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在全国190多个城市被广泛使用,该测试方案还在万国邮联大会上进行推广。除了重点项目,戴奕还先后主持了30余个快递、电商处理中心工艺流程设计项目,为国内快递物流企业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资金投入,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
走出去创新
国内大型快递、电商处理中心的工艺流程设计一直被西门子等国外厂商垄断。在戴奕看来,邮政科研不仅要服务于国内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还要能够代表“国家队”科研水平,坚持自主设计,推动设备的国产化进程,将中国智能制造逐步推向海外。
“国外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好,但在国内的实际运用中,除了价格高,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中国包裹快递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业务量持续攀升,这是外国没有经历过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科研团队。”戴奕告诉记者,国内的科研人员懂设备,但对如何将设备组合运用、发挥系统的效能方面能力相对欠缺,也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
为了锤炼能够代表“国家队”水平的科研队伍,戴奕于去年率领规划、科研团队,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从工艺布局到土建规划、从高层控制系统到集成管理方式、从业务流量分析到前瞻设备研究,反复完善方案,一举拿下了世界第三大货运物流机场——鄂州花湖机场的集成服务项目,方案成功征服了60多位国内外专家,打破了大型物流机场集成由国外机构垄断的历史,奠定了中国邮政科研、规划团队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这证明了我们的科研队伍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次实践也让我们能够找出短板、提升能力,与国际一流快递企业打下合作基础,为今后邮政机场的建设创造条件,积累更多的最佳实践经验。”戴奕说。
除了鄂州花湖机场集成服务项目,戴奕主持开发的新一代“中邮一号”大型高速交叉带分拣机成功将中国智造推向海外。“中邮一号”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分拣系统,首创分拣机根据满盘情况自动智能无级调速、通过图像定位技术让供件台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加载了高速x光机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邮件100%自动在线安检,该系统实现了多种核心部件的首次国产化。“中邮一号”已经在国内10余个处理中心投入使用,价格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节约了大量资金,该产品近五年的单一产品产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多年来,由戴奕负责的大件分拣机、“中邮一号”大型高速交叉带分拣机、单件分离系统等核心邮件处理设备出口到泰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并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他们的工艺设计凯发备用app的解决方案还在多国实施投产。
沉下心研发
“中国邮政越来越重视科研了,这是我这些年感触比较深的变化。集团公司对科技投入越来越大,科研项目立项越来越多。邮政设备加速更新换代,处理中心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加速。”自2007年研究生毕业以后,戴奕就进入邮政从事研发工作。在他看来,邮政科技创新的平台环境越来越好了。
科研工作与一线工作结合非常紧密,需要经常深入各地生产现场,这也让戴奕有了“空中飞人”的称号。在他看来,只有沉下心到一线去,才能发现问题、找准规律、解决问题。
“我去现场不让别人跟着,自己一个人盯着看,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比如北京邮件综合处理中心的新设备上线后,我们在现场发现有多个邮件误入供件台引起停机的情况,随后立即设计了自动供件台,检测到多个邮件误入后便自动回退、拉距、再供件,确保了无人化的顺畅实现。”戴奕说,深入了解一线的实际问题,才能通过科技手段满足一线需求。
“科研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本领,力争成为‘t’型人才。一竖代表专业能力的深度,必须把专业技术研究深,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一横代表知识面的广度,有了广度才能在研发中用系统思维考虑问题。”在戴奕看来,科研人员要有危机意识,新技术日新月异,对科研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让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的节拍。
“邮政未来的科技发展要向着无人化迈进,数据和智能装备是无人化的核心,全流程和全环节的设计是关键。”戴奕强调说,我们要以系统思维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把握,并以结果为导向,将科技创新以及试点的步子迈得再大一点。
“戴奕带领的团队在科研创新上特别活跃。我们要为这样的科研人才创造敢想敢做的平台环境,培养出更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科研人才。”中邮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方向阳说。“这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感谢组织培养,是邮政的大平台给了我科研创新的机遇。”对于未来,戴奕满怀信心,“我们要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从‘三个视角’找差距,弥补我们科研和研发管理上的不足。将来,我要为邮政发展提供更多的系统性的行业经验和科技方案,带着团队不断爬坡,让中邮科技代表‘国家队’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物流科技企业。”